<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为了说明第一时间逃生的重要性
        消防队“烧”了一辆新能源车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自燃事件时有发生。据相关统计,自2019年5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新能源车自燃事件79起。

          9月2日,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地进行了一场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火灾实验及新能源车火灾扑救实战演练,通过由人为设置的电池热失控故障引发火灾,再根据不同阶段火灾蔓延的趋势,科学有效地进行灭火,同时对火灾过程中车辆内部有毒有害气体实施检测。

        W020190903605686022274.jpg

          实验现场设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三个标准车位里,依次停放着3辆汽车,其中1辆新能源车停靠在2辆传统燃油车的中间。在距离车辆15米的位置是数据采集区,采集包括电池热失控时间、出现烟气时间、出现明火时间、烟气进入驾驶室时间、火焰进入驾驶室时间等信息数据。

          一切准备就绪,实验开始。工作人员通过加热片触发新能源车电池热失控。

        W020190903605686941720.jpg

          9分33秒,车辆第一次冒出白烟。此时检测仪显示,电池组内部温度已经超过1000℃;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显示,车厢内一氧化碳含量已经达到1万ppm。而一氧化碳含量达到50ppm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达到1600ppm时,正常人20分钟内就会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1小时可能致死。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旦电池发生起火,必须立即弃车逃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新能源车的国家标准,电池从热失控至冒烟的时间必须达到5分钟以上,这就相当于给了车内人员逃生的时间,因此驾驶员和乘客须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处置。

        W020190903605688359083.jpg

          随后,待一切恢复正常,工作人员用一个火盆模拟外部明火引燃车辆的情景,并开始检测明火和有毒有害气体进入车内的时间。

          4分30秒后,检测仪器显示烟气进行车内;21分29秒,明火蔓延至车内;40分钟后,电池组出现热失控故障。此时,车内设置的所有检测设备已被烧毁,整辆车处于猛烈燃烧状态,不时有“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传出,现场工作人员宣布实验结束,一旁待命的消防员开始对车辆进行灭火处置。

          “实验的结果很明显,发生事故后的正确处置就是立即逃生。”实验工作人员再次强调,发现新能源汽车出现不明原因的烟气后,要迅速靠边停车,熄火断电,逃出车外,确认安全后立即拨打救援电话,切忌在没有查明烟雾来源之前,再次进入车内启动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