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舟山市普陀区的沈家门渔港,除了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还是集外贸运输、货物吞吐、渔用补给、海上客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每到鱼汛期,这里万船穿梭、马达声声。
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渔船?舟山市普陀区相关部门主动适应新常态,将网格化管理模式“移植”海上,创新打造海上社会治安管控管理新模式,有效维护了渔区的治安稳定。
管好渔民“海上事”
走上“浙普渔68511”,记者看到驾驶室外悬挂着“党员示范岗”标牌,驾驶室内张贴着“党员先锋模范船工作职责”,要求党员先锋模范船当好“四员”。
2018年7月,普陀区以东港街道为试点,首批4艘党员先锋模范船挂牌亮相,“浙普渔68511”就是其中之一,同时4艘渔船的老大都是党员。
“以前感觉渔民党员跟普通渔民没多大区别,现在有了明确的职责,我们在之后的海上生产中一定积极履行党员职责,当好‘四员’。”有着20多年党龄的“浙普渔68511”船老大李志福向记者介绍,党员先锋模范船旨在网格管理服务中当好信息员,及时有效地采集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当好宣传员,向网格内船员宣传平安建设、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当好联络员,加强与网格内船员沟通交流,及时向所在渔船管理服务站反映船员诉求;当好调解员,及时处置网格内简单矛盾纠纷,协助做好防控工作。
据了解,东港街道依托原先的渔船编组,将72艘渔船划分成13个编组网格,已形成完整的海上网格管理模式。
其实,东港街道只是普陀区“海上网格”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普陀区将2000余艘渔船按编组划分网格208个,组建海上网格团队,由编组长担任网格长、调解船老大担任网格信息员,共同做好信息采集、矛盾化解、抢险救助、流口管理等工作。
上好出海“必修课”
作为远洋渔业大区,普陀区共有农业部批准的远洋渔业企业20余家,远洋渔船360余艘,从业人员近8000人,其中,连续作业半年左右的占比24%,一年左右的占比65%。
这一连串数据,对于普陀远洋渔民心理辅导干预中心负责人沈飞轮来说,却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他告诉记者,远洋渔民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高度紧张的连续工作状态,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等各类心理精神问题,甚至给企业、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今年7月30日下午,沈飞轮刚结束为100余位渔民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些渔民即将开始为期两年的出海捕鱼生活。近3年多来,这样的讲堂已持续办了65期,4800余名远洋渔民参加了培训。课堂上,有着30年出海经验的船老大郑师傅认真做着笔记,他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之前与船员相处常发生口角,听了心理培训课后,自己能够更好地识别船员的情绪变化,及时教育和疏导,遇到突发事件正确应对。
海上心理培训
“出海前的焦虑,出海中的不适,信息闭塞、生活枯燥,这些情绪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头痛、失眠,严重的还会产生跳海的想法。”沈飞轮告诉记者,一位渔民的心理,往往会影响一整船的人,针对这些问题,2018年7月,普陀区创新成立远洋渔民心理辅导干预中心,并组建了一支远洋渔民心理辅导团队,按照“出海必训”的原则,对拟出海船员开展心理知识集中辅导培训。
心理健康培训课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远洋渔民心理辅导干预中心还建立了日常筛选和信息共享体系,对出海前的渔民统一进行心理量表测试,依托标准的测试手段,开展分析评价。针对“问题”船员开展心理辅导,必要时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目前已开展微信心理指导56人次。
同时,相关部门还从船队中挑选、聘请心理服务志愿者26人,经培训后作为心理健康联络员,负责船队渔民心理疏导。如遇特殊情况与指定心理咨询专家联络,专家进行远程电话指导,按病情分“照常作业”“加强观察”“立即送回”三步法处理。截至目前,已成功化解11起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纠纷,避免了3起潜在恶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