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如何安享晚年?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曾饶过任何人,我们都将面临“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现实。当“常回家看看”成为老人的深情呐喊,“精神养老”无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逃避的社会话题。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提升,浙江人口老龄化也呈现出规模大、增速高的特点。”省人大代表、绍兴日报社《树人导报》编辑部主任周圆说,她将围绕加强推进浙江省“精神养老”服务提出建议。
据最新统计,到2016年底,浙江省老年人口总数1030.62万人,占总人口的20.96%。10年间,老年人口净增356.36万人。老年人口持续多年快速增长,使得我省老龄化系数从2006年底的14.55%增长到2016年底的20.96%。
“针对这一趋势,我省不断创新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以确保托底型养老、扩大普惠型养老、支持社会化养老的主线,推进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在周圆看来,尽管省内多地市在探索中进行了具体实践,但从各地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上看,目前更侧重于普适性的“物质养老”,而轻视个性化的“精神养老”。
随着养老需求的变化,当代老人大多物质无虞,但渴望情感交流,包括起居方便顺心。“‘精神养老’,即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应有作为、有欢乐、有意义。”周圆认为,这也是对“吃饱穿暖”等传统养老服务内涵的全新拓展和人文渗透。具体来说,家人和社会应根据不同老人的需求,真正走进老人内心,提供精神慰藉、强化爱心护理等个性化的养老照料。
倘若儿女无法围聚膝下,为避免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周圆提出,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别实施3种类型的养老方式:一是引入“专人”的方式,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进行试点,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心理疏导、情感陪伴等服务;二是引入“新人”的方式,开创更多元的养老方式,如推出年轻人与老年人混居的养老公寓,打通养老服务中“单一人员结构”的瓶颈,“此类养老公寓可结合人才引进行动,尤其供大学生甚至高职生免费或减租居住,但需要为公寓内的老人提供一定时间和内容的陪伴服务,如情感陪护、学习帮护、休闲医护、出行看护等”;三是引入“外人”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供给“精神养老”,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扶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如旅游企业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建设针对老年人的休假休闲型养生基地;鼓励文化企业投资养老事业的方式,建立市场化运作的老年大学、老年学习乐园等”。
“康德说过,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浙江应在新时代率先破解养老难题,赋予‘精神养老’现实意义。包括大力营造老小区、老年公寓等加装电梯的建设氛围和制度化、社会化机制。”周圆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全国领先,同时又是老龄化严重的省份,浙江在做好“物质养老”的基础上,还应以“精神养老”为突破口和金名片,在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走在前列”,真正体现浙江“宜居之地”“幸福之地”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