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如今,“双减”落地近一年,我省取得了哪些成效,交出怎样的成绩单?25日上午,正在召开的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我省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
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全省8107家义务教育阶段线下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清零”,非寄宿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开设课后服务,“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生回归校园”的目标基本实现。
强化减负,提高学习教育教学质量是“双减”治本之策,我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规范学科教学行为,确保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作业时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作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课后服务实现了有需求的学生100%全覆盖,共有445.54万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91.5%。
同时,我省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严治理。据介绍,全省8107家义务教育阶段线下营利性学科类机构中,转为非学科类的4209家,转为非营利性的1837家,注销2061家;23家省级备案的线上学科类机构中,22家退出,1家完成“备改审”。我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分别整改或取缔问题学科类机构1569家、问题非学科类机构1826家;要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100%入驻“浙江校外培训”平台,100%实行预收费资金“专户管理”“一课一销”“进度支付”。
虽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明面上已经关停,但仍然存在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现象。报告指出,此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容易导致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面临监管较弱的新问题,对此,我省通过线下集中整治、线上专项巡查、日常巡查暗访等措施,严厉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今年以来,全省开展专项检查6042次,发现违规行为780件,实施行政处罚73件,罚款146万元,处理相关人员44人。
据悉,下一步,我省将探索建立发现、辨别、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的闭环机制。对非学科类培训重在严格规范,加快推进文艺类、科技类、体育类培训机构的分类审批,着力破解随意涨价、资金失管弱管、培训行为失当等问题,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引发家长新焦虑。
“在学业负担上做减法,在素质教育上做加法。”报告指出,要以落实劳动教育必修课、推出生活劳动清单、实施青少年校园足球综合改革试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等为抓手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