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黄土地”变成“致富田”“科技田”的秘密

          一到秋季,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大路村就呈现出风吹稻浪的景象,大片的金黄色稻田一望无际,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这个“网红稻田”就是分水镇大路村横山畈粮油基地。基地现有种植面积1260亩,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粮仓”。同时,它的独特景观也使其成为了粮食生产为主、休闲观光为辅的产游基地,年接待游客量达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0万元。

          从传统稻田到产游基地,横山畈粮油基地如何实现华丽蜕变?

          基地粮油合作社的王樟强道出了其中的秘密:“灌区管护工作到位了,渠系面貌提升了,景色变美了,真正实现了水美、民富、享红利!”

          去年以来,桐庐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建立一个用水组织、颁发一本产权证书、落实一笔管护经费、制定一套规章制度、记好一册管护台账、明确一条节水杠子、采用一种计量方法、实行一把锄头放水”等“八个一”进村落地见效。

          清晨,莪山畲族乡沈冠村的党总支书记黄金源正在指导放水员通过信息化自动化装置,进行放水管护和投喂鱼食等操作。黄金源说:“我们的稻渔共作基地是与浙江大学张剑博士团队合作开发的一个项目,前期由于缺乏精准的计量设施,什么时候放水、放多少水都是凭借经验,容易浪费。”

          在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桐庐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数字化平台,将灌溉用水定额、灌溉用水记录、维修养护记录等纳入平台统一管理。通过云端数据管理,当用水量达到用水定额的80%、100%、120%时,实行黄、橙、红三色预警,为灌溉用水管理和农田水利设施运维提供决策依据。

          沈冠村更是走出了一条智慧管水的新路子。该村通过安装信息化自动化放水装置,将传统的农法与现代科学节水技术相结合,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2020年,村集体种植水稻800余亩,其中“稻渔共作”如稻鱼、稻鳅、稻螺等共生田100余亩,推广了“渔米香”特色农业品牌,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桐庐县林业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根本上扭转了原来灌溉运管无序化、随机性的末级渠系管护模式,助力村集体增收,每亩稻田平均年收益从原来的不到5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万多元,真正地将‘黄土地’变成了‘致富田’‘科技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