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年幼的时候,和母亲在家门口种下了一棵杉树。母亲过世后,杉树成了她的精神寄托。虽然王女士已外出求学、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村里也早已没了联系,但她每年都会带着女儿回村里看一看这棵树。今年9月,当王女士再次回到村中却发现,杉树不见了!村里人告诉她,树被邻居张师傅砍了。
伤心的王女士找到张师傅,对方却是另一番说辞,“树是我父亲当年种下的,现在我要用到它。”原来,年近七旬的张师傅是村里有名的木匠,最近打算制作一个木桶,看到这棵杉树的大小正合适,就砍了下来。双方就树的归属问题吵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镇里调解员介入此事后,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因年代久远,找不到相关人证、物证,已无法查实杉树的归属。“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证。”调解员告诉记者,心结还需心药医,于是他从“感情牌”入手,让双方先冷静冷静。接着,又经过多次背靠背的调解,终于让双方的态度都缓和下来。
调解员趁热打铁,打算来一次面对面的调解,一次性化解此事。9月下旬的一天,镇矛调中心的调解室里,王女士与张师傅坐到了调解桌的两边。
“现在树是谁的也搞不清楚了,再争也没有意义,要不我赔你钱吧?”张师傅说。
“我不要你一分钱。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我的精神寄托没有了!”王女士态度依旧坚决。
听完双方的说法,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心生一计,“张师傅擅长做木制品,手工活很好。我提议,让他把杉树材料做成小凳子、小椅子送给你,这样相当于杉树以另一种形式陪在你身边,可以吗?”
王女士想了想,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点头道,“可以,这倒是个好办法。”张师傅也同意调解员的提议。
很快,双方就签署了调解协议书。“老张,拜托你了,做的好一点,哪怕让我出钱购买也行。”临走时,王女士诚恳地说。张师傅摆了摆手,“放心,这事交给我,我一定会用上最好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