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年后返岗,劳动关系中的这些“坑”不要踩

          春节后,“打工人”陆续返岗。不过,本报要给您提个醒,不管是找新工作,还是继续在老岗位,一些劳动关系中的“坑”要注意避开。近日,记者以部分劳动争议纠纷案例为例,请法官讲解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隔离期间被裁员?

          胡某原是某汽车销售公司驻青岛的销售人员,2016年入职,原合同期满后又续签了三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至2022年9月12日止。2020年3月,胡某因疫情被隔离在家,期间收到了公司发布的部门裁撤公告及解约通知。当年5月公司关停了胡某工作相关账户并邮寄劳动合同解约证明书。

          胡某向杭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标准两倍的赔偿金、合同期内未休年假工资、尚未支付的两个月差旅补贴等约12.6万元。后该委裁决公司支付赔偿金、差旅补贴等约4.4万元。胡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公司称,其与胡某解除劳动关系是基于经济性裁员的合法解除,已提前30日通知胡某,胡某无权要求支付赔偿金。每月的差旅补贴是对差旅费的报销,不属于薪资;同时因疫情影响公司复工推迟,推迟复工期的休假可先折抵胡某的未休假天数等。

          萧山区法院审理认为,该公司裁员前未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也未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其解除程序有误。同时,公司在胡某隔离期间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违反《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做好劳动关系工作的通知》,属违法解除,应当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另外,双方有争议的差旅费补贴依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应纳入职工工资总额;另该公司所辩称的疫情期间原告的休假抵扣年休假,因未与职工协商一致,不予采纳。最终法院判决公司支付胡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2019和2020年未休假工资及差旅补贴共9万余元。

          法官提醒,经济性裁员是劳动合同法保护困难企业通过裁员的方式自救的法律规定,在疫情期间及其后,企业往往会采取此类措施。但企业在经济性裁员时,应当注意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裁员的具体人数、民主程序、报备流程、裁员时间等均应严格执行,否则可能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关系。

          这里领着工资还可以去别处打工?

          老汤是海盐某公司仓库管理员,与公司签订的是无固定期限合同,约定合同至法定终止条件出现时止。因疫情影响,该公司暂停生产,员工也放假待岗。

          之后,公司与老汤就解除劳动合同事宜进行沟通,但老汤不同意。2020年10月,公司以疫情导致订单缩水,公司处于半停工半停产状态为由通知老汤提前解除双方劳动关系,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金。老汤认为,公司违法解除与其劳动关系,故起诉要求支付其两倍经济赔偿金。

          公司辩称,其生产依赖国际市场,因疫情出现巨大亏损,这是在与老汤订立劳动合同时无法预见的,另外,老汤当时已满58周岁,离退休只有23个月,公司向老汤提出变更薪酬待遇标准,如公司因疫情影响经营状况没有好转,继续为老汤交社保,按最低工资标准向其发放工资至退休,老汤可不出勤去别处工作,等疫情结束情况好转也可再恢复原工资标准。老汤由此可获得比保留原岗位工资待遇更高的经济利益,公司没有损害老汤的利益。

          海盐县法院审理后认为,一方面公司未就双方曾协商过变更劳动合同提供充足的证据予以证实,另一方面劳动权及通过劳动获得正当稳定报酬的权利是劳动者不可剥夺的法定权益,或然性的利益对比,不能使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合法化。该公司的方案虽表面维系了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但实际上却使老汤处于工资待遇大幅降低、工作时间极不稳定的状态,违背了我国劳动法的初衷,作为劳动者的老汤没有义务服从公司如此安排。最终,法院支持了老汤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赔偿金的诉请。

          签订承包合同就不存在劳动关系?

          张某2018年9月开始在开化县某医院工作,负责煎药、制作腰枕、药袋、香囊等。医院药剂科与她签订《中药煎药承包用工协议书》。2021年7月,张某迫于医院的压力离职。之后,张某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确认双方为劳动关系,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其支付赔偿金。仲裁裁定认定张某与医院为劳动关系,但以已过仲裁时效为由驳回了张某的赔偿请求,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

          开化县法院审查认为,张某与医院签订的虽是个人承包协议,但实际上张某工作中受医院的规章制度约束,工资由医院发放,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经法官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医院同意支付张某经济补偿等费用共计27900元。

          法官提醒,对劳动关系认定主要看三个要素: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是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实践中对员工与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并不主要依据双方签署的书面合同,更多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用工形式进行判断。本案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个人承包协议,但事实上仍是劳动关系。这种情况下,当用人单位无故辞退劳动者时,劳动者可视情况主张两倍工资或者经济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