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洲街,庆元县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坐落于这条长街东头的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犹如一个“解忧杂货店”。这里从不缺少难题:恶语相向的夫妻、讨薪无果的打工人、深陷买卖纠纷的购房者……
县法院立案庭庭长(诉服中心主任)叶晓芳,就是这个“解忧杂货店”的“店长”。
多想一步
发现“多快好省”的最优解
“法官,我要鉴定借条上的笔迹!”电话那头,女子语气强硬。远在内蒙古照顾病母的她,一想到被前男友告上法庭,要求偿还2万元欠款,就气不打一处来。
此前庭审,这名女子未现身,仅提交了书面答辩状。法官根据相关证据作出判决。如今,立案庭接到了女子的再审申诉,并要求鉴定笔迹。
案子立,还是不立?叶晓芳觉得,如果简单粗暴驳回申诉,并不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倘若再审,当事人不仅要消耗财力和精力,也会徒增法官的办案压力。
“立案庭就像是一张网,要把没有必要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精准地过滤出来,再化解掉。这就必须为当事人多想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多快好省’的最优解。”这是叶晓芳对立案工作的理解。
叶晓芳此后一次次拨通长途电话,既站在法官角度释法说理,又换位思考为女子分析利弊得失:“从事实上来说,你们之间确实有借贷行为,如果真的要做鉴定,往来大半个中国,舟车劳顿不说,花销可能还不止2万元……”
随后,叶晓芳赶到在龙泉市的原告家中,劝解原告作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由被告一次性给付原告5000元,其余不再追索。
多做一点
成为答疑解难的“专家窗口”
从1991年进入庆元县法院,叶晓芳办过民事案件,当过刑事法官,要说感情最深的,始终是呆得最久的立案一线。
走进法院诉服中心新址,隔着一线窗口,就能瞥见角落里叶晓芳的办公桌。本就不大的桌面,堆放着厚厚材料,小巧便携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两本醒目的法学书籍早已经被翻到棱角泛白……
作为“立案庭一姐”,难道没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吗?90后法官助理胡丽莉说:“是芳姐当时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办公桌安置在一楼窗口的。”
这里被同事们称为“员额法官专家窗口”,叶晓芳作为诉服团队唯一的员额法官,办案经验最为丰富,年轻干警碰到拿不准的疑难案件,都会请教她。
立案一线的“专家窗口”方便答疑,更方便接待来访群众。这些年来,叶晓芳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从“窗口”做到当事人“心口”。
2020年中秋前夕,一名贵州籍中年男子来到窗口,手攥两张破旧的借条。原来,男子到庆元县打工十多年,平时省吃俭用,攒了20多万元钱,结果借给厂里的老板拿不回,为此崩溃到大哭。窗口年轻的姑娘们慌了神,赶忙求助“芳姐”。
在了解案情过程中,叶晓芳听闻,这名工厂老板与自己是同村人,于是马上联系了村里颇有威望的长者出面调解。
经过几次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工厂老板当场支付10万元,剩余部分将在协议规定期限内还清。叶晓芳安排工作人员当场对协议司法确认,并出具了裁定书。得知男子没有智能手机,叶晓芳帮忙为他申请并打印了返乡需用到的健康码。
“求助场外嘉宾”是叶晓芳日常解纷的一大法宝,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但凡在解纷时能说得上话的人,叶晓芳几乎都“叨扰”了个遍。“在小县城的熟人社会里,很多时候没必要非得对簿公堂,找人说道说道,更有人情味儿、更接地气。”她说。
多走一次
找准问题的难点痛点
庆元县地处浙西南偏远山区,到丽水市区要2.5小时,到杭州要6个小时,全县共有19个乡镇,大多位于东部高山地区,最远的官塘乡到县城,要在山路上驱车2个小时。
为更好地推广“共享法庭”,让山区群众也能感受“家门口”的司法便利,叶晓芳和她的诉服团队走过每一个“共享法庭”建设点。
“贤良镇是第一站,那真是山路十八弯,原本就会晕车的芳姐半道上就吐了,但她仍然和我们一起坚持赶路……”提起调研,胡丽莉印象深刻。
也只有亲身抵达第一现场,才能真正了解“共享法庭”推进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实打实以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来办事。
面对一些早年经过大搬快聚、异地搬迁的空心村镇,叶晓芳提出建议,把原本要设立的“共享法庭”建到村民聚集的新村去。
在19个乡镇街道走访调研期间,面对有的地方积极性不高、管理员上手不快等问题,叶晓芳总会耐心答疑、手把手培训,并拍着胸脯保证:“咱们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随时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