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龙泉矛调“八法” 舞得有章有法
        “一张图”里解纠纷 “点单”调解化干戈

          驿马要道,商旅咽喉。浙江龙泉自古繁华,因“青瓷之都、宝剑之邦”声名远扬,又因瓯江之源、绿水青山备受游人青睐。近年来,面对矛盾纠纷问题,龙泉敢于亮剑,善于提炼,探索形成一套具有龙泉特色的矛调“八法”,将纠纷斩于萌芽。

        “一张图”调法定边界,方便透明

          被誉为“浙江林海”的龙泉是我省最大的林区县级市,这座隐在林海中的城镇,森林覆盖率达84.39%,穿行在城市街道上,驻足四顾就是美景,抬头远望便是绿水青山。

          丰富的林业资源为龙泉带来经济与发展,但一些历史遗留“症结”,在快速变化的进程中突显出来,公益林界线不够清晰,影响补偿资金发放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龙泉现有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173.15万亩,涉及农户3万多人,2004年以来发放的公益林补偿金达5.08亿元。公益林建设是龙泉市林业史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惠农最广泛的一项民生工程。但随着补偿资金逐年增加,生态公益林中存在的划错、错发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林农纠纷、信访不断。据统计,当地山林纠纷占农村基层信访问题的比例达50%以上。

          “在过去,老一辈林农约定公益林产权归属问题时十分简单,就以石头或树木为界,这半边归你,那半边归我,大家互不干涉。可石头是会被吹跑的,林木是会再生长的,久而久之,这片林区究竟归属于谁,就很难分清,矛盾自然就多了。”龙泉市生态保护中心主任熊伟在多年的山林纠纷调解中发现,过去以“指山为界+文字描述”确定四至的方式,导致权属坐落不够清晰,成了矛盾多发的焦点所在。

        W020201015511351033348.png

          为了切实解决痛点难点,化解纠纷,龙泉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矛盾核心,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公益林信息化管理工作,首创“一张图”公益林权属落界系统。

          “我们利用谷歌数字地图、无人机等智能化手段,结合林农手上的林权证,并聚集熟悉本村山林的老林农和山林队队长、组长,共同协商矫正公益林山界、面积,直观易懂、图像清晰,广大林农一起监督指界,公正透明。”熊伟打开电脑上的“一张图”落界系统,输入林农名字,即可在地图上清晰显示这名林农的公益林坐落地点、面积和资金发放等情况,方便明了。

        W020201015511351863387.png

          坐落于瑞垟水库边的龙泉市屏南镇杉树根村是“龙泉市公益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首批获益者。村里的“西排兰”山场于2009年规划为省级公益林,林地权属为屏南镇杉树根村、横坑头村等五个村“全、毛”两姓共同所有,涉及农户300多户。因牵涉农户众多,且产权归属不明晰,因此发生矛盾纠纷的村民不在少数。自2009年以来,该山场的公益林面积分配纠纷就经过多次调处,可都未达成一致协议。

          “现在好了,有了这个系统,再遇到矛盾纠纷时,我们就调出‘一张图’,上面清清楚楚,从根源上解决了争端。”据统计,2020年1—6月,龙泉市山林权属纠纷、信访问题同比分别下降50%、80%以上,涉山林纠纷诉讼案件立案同比下降42.9%。

        “点单式”选择“老娘舅”,矛盾不出村

          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平安创建中,龙泉注重将社会治理的民间力量聚集起来,汇集调解能手、乡村贤达,在当地乡镇组建“草根调解超市”。

        W020201015511341535199.jpg

          “超市”的调解能手共分两个层级,镇一级有法官、民警、律师等;村一级由人缘好、有威信、擅调解的调解员组成。一旦发生矛盾纠纷,群众可以像选择超市产品一样,自由选择自己信任的调解员。

          锦溪镇作为“草根调解超市”最早的试点镇,经过两年多的积累,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点单式”调解机制。如今,在锦溪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的墙上,整整齐齐地贴着18名镇级调解员和33名村级调解员的照片,每张镇级调解员的照片下方,都印有其担任的职位和擅长的领域。

          潘祝伟便是其中一名镇级调解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锦溪镇司法所所长,在他的照片下,写有“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一行小字。在此之前,他曾有过19年交通警察的经历,这让他对该领域的调解尤为专业,“所谓术业有专攻,将我们自身的特点和专长写在墙上,让群众一目了然,更方便‘点单’调解。”

        W020201015511349607085.png

          让潘祝伟印象深刻的是,去年8月,锦溪镇岭根村的两个农户因村里保洁费用的结算而闹得不可开交,在一次酒后发生激烈争吵,虽然被闻讯赶来的村干部制止,但两人始终咽不下这口气。看着针锋相对的两人,村干部马上想到了“草根调解超市”。

          “我找老严,他办事我信得过。”来到“草根调解超市”的两人在墙上一眼看到了调解员严厚基的照片,都表示要“点单”老严来为自己鸣不平。80岁的严厚基长年生活在锦溪镇,热情正义且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镇上的人都对他格外尊敬。经过充分的沟通、调解,一方很快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认错道歉,一起矛盾纠纷顿时烟消云散。

          在锦溪镇的土话中,“点单”调解员又叫“当娘舅”。而在距锦溪镇50公里外的宝溪乡溪头村,“老娘舅”这一品牌早已叫响。

          “调解第一步,选对‘老娘舅’;调解第二步……”在打响中国工农红军入浙第一枪的溪头,红色基因引领的“老娘舅”品牌早已深入村民心中,凝练成了“调解七步诗”,朗朗上口。

          溪头村坚持推行小事办理不出村、矛盾纠纷不出村、诉求回应不出村“三个不出村”做法,聘请3名村贤担任矛盾调解主持人,坐镇村民讲事厅调解矛盾纠纷,实现村内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5年来,共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15起,真正做到“民事村了”。

        “走出去”调法,心理专家就在身边

          在矛盾纠纷调解方面,龙泉市鼓励队伍要“走出去”,特别是对于一些内隐的心理问题,当地要求专业心理服务要实行“走出去”调法,走到群众身边,切实解决基层群众不愿来、不敢来心理咨询机构主动寻求帮助的问题,有效预防化解因心理不健康导致的矛盾纠纷。

        W020201015511327850549.jpg

          张雪花(化名)是龙泉剑池街道居民,2008年至2009年,其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她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渐渐变得偏激、偏执,甚至曾扬言要报复社会。剑池街道干部余展发现张雪花异常行为频发,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做她的思想工作,可都被她拒绝了。

          于是,余展找到了龙泉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并向中心心理咨询师谢庆友定期反馈张雪花的心理状态。经过几个月的观察研究,结合谢庆友的专业分析,两人共同为张雪花量身定制了心理疏导方案,并通过公益组织“蚂蚁部落”找到了与张雪花有相似经历的徐月华(化名),参与张雪花的心理疏导工作。徐月华引导她参加十字绣爱好者组织、带她参与公益活动,让她多与外界交流。渐渐地,张雪花变得开朗起来。

        W020201015511318459178.jpg

          如今,张雪花也成了“蚂蚁部落”的一名志愿者,积极帮助那些跟她有相似经历的人,并从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晚年生活因此变得有滋有味。

          近年来,龙泉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尊重人民群众、倾听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归纳总结出“七步诗”“一张图”“点单式”“走出去”“分级联动”“永和说事”“拘所帮教”“法律援助”八类矛盾调解方法,凝练成龙泉矛调“八法”剑谱,在纠纷化解领域舞得有张有弛、有章有法。